“周叔,您腿脚不方便,我扶您上楼吧!”12月16日,在贵阳清镇市站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感恩楼下,正准备上楼的一位老人被后面的声音叫住,驻足回过头去,一位精气神十足的小伙子快步跟了上来,搀扶着老人小心翼翼地走上楼去。 这个小伙子叫谢兴照,他是清镇市易地扶贫的一名普通搬迁群众,同时也是站街镇枫渔小区居委会的一名工会干部。在安置点,他可是个小小的名人。 承担重压的“铁人” 2017年,谢兴照一家成为贵阳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搬到了站街镇枫渔小区。搬迁之前,谢兴照家住着一座建在山脚的石头房,低矮破旧,只有30来平方米,用布帘把大通间隔出了三个房间,“厨房”和“堂屋”算一间,两间“卧室”挤着四张床。 相比于居住环境,家人的身体情况更让谢兴照揪心。他自己因小时候手术原因,导致右耳完全封闭,加上脑神经坏死,患上严重面瘫;奶奶双目失明;父亲患有肝硬化、胰腺炎,出车祸做了开颅手术后还患上了癫痫,劳动能力完全丧失;母亲患有先天性贫血。一家的重担落在了谢兴照身上。 2009年,谢兴照为了养家,毕业就外出打工,从织金、遵义到贵阳,上矿山、装宽带、送快递,他辗转好几个地方,干了多份工作,但生活的重担丝毫没有减轻多少。直到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给谢兴照带来了新希望,枫渔小区位于镇政府驻地附近,便民服务中心、惠民平价超市等配套设施等一应俱全。谢兴照很高兴,“小区配建的卫生室就在楼下,我爸妈看病输液方便多了,还可以把医生请到家里来。”搬来后,有文化还是党员的谢兴照通过安置点选举,在居委会当上了文书,同时担任枫渔小区的工会干部,结束了外出打工的漂泊日子。 2020年,贵阳市总工会针对搬迁社区群众服务问题在全市启动了“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市总工会在联系第三方机构对谢兴照家进行入户调查后,将其纳入困难职工帮扶系统进行日常帮扶,每月享受困难职工生活救助补贴700元。 “我非常感激工会对我的帮扶,所以我也想让自己更帮助到更多的人。”谢兴照表示。 排忧解难的“暖人” 今年3月7日,枫渔B区住户吴长华因高血压晕倒在家中。接到消息后,正在疫情防控卡点值班的谢兴照在接到消息后,马上陪同病人家属一起将病人送到清镇市人民医院。直到吴长华病情趋于稳定,谢兴照才安心的回到疫情防控卡点继续值班。 搬迁以来,这样的紧急情况他遇到了太多次。2019年搬迁户陈燕莫名昏倒、徐青青家中受伤、刘志伦眼疾,由于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家人护理能力较差或者家人不在身边、对医院不熟等原因,谢兴照先后陪枫渔小区住户乘坐救护车到医院就诊6次。每次送病人到医院后,谢兴照总是要陪病人家属做完检查,安排入院后才放心离开返回工作岗位。 “我太了解病人和家属坐在急救车上的心情了,因病情、治疗费等各种困难原因会很慌、很怕,因为我每年都要坐救护车5次以上。我对医院流程熟、所以我在大家心理会踏实些。”谢兴照对记者说。 除了这些紧急情况外,生活中的零碎琐事只要小区群众有需要帮忙的,谢兴照也是绝不推辞。背残疾老人回家、扛米上楼、送水、换电灯泡等等,只要是谢兴照力所能及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 成为一名工会干部后,他又开始自学党建党务、就业招聘等工作,亲自带群众参加企业招聘、联系爱心志愿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一块的知识他都认真学习并总结,每一项任务都能认真落实。通过和同事们一起努力,枫渔社区在2019年获得站街镇村居党建年度考核第一名,而枫渔居党支部被贵阳市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风里来雨里去,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久而久之,他也渐渐有了“名气”。 抗击疫情的“铁人” 今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贵阳市大小社区的干部职工成为了最忙碌的一群人,谢兴照也不例外。 大年三十那晚,一桶泡面成了他今年的年夜饭,站街镇全体干部职工返岗上班,全力抗击疫情。临行前,母亲叮嘱他“记得回来吃晚饭”,匆匆一语,17天过去,这顿饭从来没吃上。 走访摸排外地返乡人员、入户测量群众体温、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劝导群众不聚餐、不聚会、填写汇总各种表格……这些成为了谢兴照工作的常态。他主动承担最重的工作,用耐心解开一份份聚集群众劝散时的不满,用微笑面对一次次熬夜值守后的疲惫。 “我少休息会没事的,我年轻,熬夜值守卡点能扛得住。”这是在24小时卡点值守,劝返外来车辆及外来人员时,谢兴照对大家的承诺。“我年轻”、“我扛得住”、变成了他承担工作最合适的理由,17天里,谢兴照是枫渔居唯一一个没有轮换休息过的人。 “他为小区群众送油、米、菜、桶装水等生活用品,整天A区B区的忙,工作总是抢着干,从不计较。看见他疲惫的样子我都有些心痛!”枫渔小区居委会支书余萍说。 谢兴照是无法被生活重担压垮的“巨人”,是热心帮助群众、全力排忧解难的“暖人”,是抗击新冠疫情一线永不言退、勇挑重担的“铁人”,但在他自己眼里,他就是一个生而平凡的普通人,是清镇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员,是党和政府让他摆脱了困境,拥有了新的人生。(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