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怀才而生不逢时,其志在于复兴王道,恢复周礼。无奈礼崩难收,乐坏音乱,天命不佑也。但他“仁”的思想却生在了一个合适的年代。 汉朝之后独尊儒术,也正是因为只有在国泰民安,人民安定的年代,“仁”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仁”呢?本文带你回顾孔子在传授弟子知识时,给出的不同解释。 儒家关于”仁“的思想 “仁”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然而孔子一心追求的始终是天下大同,周礼乐制的社会形态。孔子重视“礼”,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恢复周礼,建立井然有序的社会制度和亲近和睦的社会关系。 在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思想时,他对于社会依然是有期待的。 礼本乎心,这个心便是孔子提出来的“仁心”,在纷争战火四起的战国年代,这样的“仁心”是不可能对统治起到任何作用的,在那个年代,想要争霸、征服,能够依赖的只有强权和刀剑。 樊池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大约是孔子对于“仁”最简单的解读,一个有仁心的会“爱人”,甚至会“泛爱人”。 因此也就有了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学说。孔子认为,樊迟能够理解到“仁”是道德,便已经非常不错了。 大儒们所追求的“克己复礼”,便是礼本乎心的外在表现形式了。而“礼本乎心”中所说的心,实际上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一颗“仁心”。 当有了“仁心”,便有了道德,这是儒家“仁”学说的第一层。 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孔子的回答却要比对樊迟所说更复杂一些:“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 在孔子看来,仲弓是有成君的潜质的,所以孔子传授给他的“仁”是治国之道。也正巧贴合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 对于仲弓而言,“出门如见大宾”指的并不是见到任何人都要去尊重,而是把任何人都放在和自己同等的位置上,这样的尊重是在尊严和人格对等的情况下的自然体现。 所以对于仲弓这样“雍也可使南面”的人来说,儒家的“仁”学说有着更深层的治国含义。 颜回问”仁“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也问“仁”,作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最接近于孔子的核心思想的,在颜回问“仁”的时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仁”的概念,并不只是对于个人的克制,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大同的奉献,这也是儒家的理念中最终的梦想。 如果仅仅是做到克制自己不恰当的欲望的话,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去找到目标和表达。 那么,有什么特点跟“仁”是接近,又有什么品德是跟“仁”背道而驰的呢?“刚毅木讷近仁”,刚正、果毅、质朴、不爱说话的品质可能会跟“仁”比较接近,而喜欢说漂亮话的、迎合别人的,很难成为“仁”。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仁”。 克己慎独,胸怀天下,这是“仁”。 初心不改,心智坚定,这也是“仁”。 由汉朝伊始... 汉朝初期,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百姓休养生息,缓解战争带来的伤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农业和经济发展迅速,这个时候,董仲舒便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念。 自此,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儒家学说,开始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传承和统治...... 而酱酒,也正是在汉武帝时期所发源的,《史记》记载:“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其中的“枸酱”指的就是酱酒最早期的雏形。 当时的汉武帝在品尝完“枸酱”之后也发出了“甘美之”的感概,据考证,汉武帝所褒奖的“枸酱”便是出自贵州茅台地区。 仁之初战为和 如今,仁战1935酒是贵州仁战一九三五酒业有限公司推出的以“仁之初,战为和”为核心理念,在严格遵循古法酿造的基础上,不断深挖酱酒背后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所结合,试图表达出传承千年的“仁”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在不断发展属于自己的战之义。 战,自古有之,从人类诞生起就战争不断,战不仅是战斗战争,在和平社会下“战”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硝烟的竞争方式。 在社会上,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将竞争理解为战,将和理解为圆满,只有我们抱着一颗仁人之初心,去做人做事,与人竞争,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梦想,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因为在竞争之下,彼此都能更加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