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79岁的朱怀斗先生和85岁的张渝楠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他们一位是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位是贵州科学院新技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他们在同一天捐献了角膜和遗体,成为了一名令人敬佩的“大体”老师,传递光明与希望。 活着的时候要服务人民,逝去后也要在世间留下光明 朱怀斗爷爷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一次,朱怀斗先生与爱人刘女士在街上接到了一份器官捐献的传单,老两口当时动了要捐献器官和遗体的心思,因为担心子女不同意,两位老人就瞒着子女签署了器官、遗体捐献志愿书。 直到今年6月,朱怀斗先生病重,于28日医治无效离世,刘女士才拿出了他们早已签好的捐献志愿书并给子女们说出了朱怀斗先生要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意愿。“刚开始他们都不接受,觉得我有些残忍,可是这是我和他们爸爸的意愿,他们爸爸说‘活着的时候要为人民服务,死了也要为医学做点贡献’,所以后来他们也都接受了。”刘女士说到。 当天,贵州省红十字会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在家属的配合下完成眼角膜的捐献事宜。如今,朱怀斗先生的角膜已经成功帮助了两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得知这一消息,家属们都感到很欣慰,刘女士说:“希望两位患者能用他的眼睛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现在他是怎么办的(角膜、遗体捐献)以后就给我也这么办!” 终生致力于科研;终,身也奉献于科研 1938年出生的张渝楠老师一生都奉献在激光科研项目上,他曾任电子工业部激光专业情报网副网长;贵州省新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兼激光研究室主任;贵州科学院激光开发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以及贵州省光学学会理事。张渝楠老师生前一直致力于激光技术及应用开发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国家科委、国防科委科研成果奖及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并与兰信钜教授等联合著书《激光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1版;1988年,第2版),并发表多篇论文。 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激光研究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在6月28日因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张老师病重时,他向家人表达了想要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意愿,对于张老师的意愿家人都表示理解以及支持,于今年6月签署了角膜、遗体捐献志愿书,并于6月28日当天完成了角膜及遗体的捐献事宜。经贵州省红十字爱尔眼库实验室全面评估,张老师的角膜质量非常好,已成功帮助两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 谈起张老师的生平,从他的爱人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张老师是一个乐于奉献、守正不阿且热爱生活的人,他爱好京剧表演、围棋和书法,不仅写得一手笔精墨妙的书法,还是贵阳有名的京剧票友 张老师的爱人说:“当初他从武汉义无反顾的回到贵州,加入贵州科学院,是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家乡,从来不在意工资多少,待遇好不好,一心就想做研究,建研究室。退休了他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还是四处奔走在激光设备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中。现在也算是他为这个世界最后奉献一次自己,等我到了那一天,我也会这么做!” 遗体和角膜捐献如今或许还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和做出的决定,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一位有勇气和信念奉献自己的“大体老师”,都是患者们的希望所在,也是正在医学路上摸索的学者们的“良师”。 “捐一片角膜,留一片光明!”只有真正经历过黑暗的可怕,才能明白光明的珍贵。如果没有角膜捐献者、那些因角膜盲而困扰的眼疾患者,余生就只能在黑暗里度过。 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有效手段是角膜移植,但由于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中角膜供体极其匮乏,而角膜材料稀缺导致角膜盲症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治疗,90%的角膜盲患者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角膜盲症患者而言,每一场角膜移植手术都是一场“生命的赠礼”,将给这个世界需要光明的人带来希望。 如何进行遗体角膜捐献登记: 一,网上登记:微信搜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进行志愿登记; 二,现场登记:前往当地红十字会或遗体角膜接收登记站进行书面登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