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贵阳 贵州 金阳
贵阳之窗 贵阳之窗 综合资讯 查看内容

周牧之:谁在养活中国?

2023-11-1 20:01| 发布者: 美通社| 查看: 1381| 评论: 0

北京2023年11月1日 /美通社/ -- 以下是中国网专题报道:

编者按:俄乌冲突引发了全球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粮食危机重新成为一个热点。2023年10月东京经济大学周牧之教授在海口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食学论坛”上讲演,系统地阐述了是谁养活了世界?谁在养活中国?世界粮食贸易存在什么样的悖论?谁是中国农业生产性最好的地区?中国未来应该如何将粮食问题解决的更好?

谁养活了世界

50年前的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篇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针对战后全球性的人口暴涨发出了警告。这篇认为地球不可能承受起人口持续暴增的报告在当时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

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在此后的半个世纪,由于亚洲和非洲两大地区人口的持续增长,全球人口又翻了一番。而粮食问题却没有像《增长的极限》警告的那样陷入危机,全球粮食供应从总量上来讲不仅足够养活现在的人口,甚至还有富余。

那么是谁,又是什么原因使全球粮食生产能够持续增长?从数据上看,从1961年至今的60余年,全球谷物耕地面积只增长了14%,靠开垦增加耕地的规模并不是很大。而这期间全球人口增长了158%,全球谷物的总产量更是增长了250%。正是谷物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才保证了地球能够养活持续暴涨的人口。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全球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呢?既然不是耕地面积的扩大,就只能是单产了。在过去的60年,全球谷物单产,也就是单位耕地面积谷物的产量增长了207%。

那么又是什么使得单产能够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是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是灌溉、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普及,是农业的组织化和机械化生产,当然还有品种优化等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我们可以将这一切统称为“绿色革命”。正是“绿色革命”提高了粮食的单产,使地球得以养活今天庞大的人口。

粮食贸易的悖论

问题是绿色革命带来了全球粮食生产能力的南北差距。世界银行把全球各经济体分成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等四组。云河都市研究院的研究发现,收入越高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性越高,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农业劳动生产性的差距已经达到49倍之巨。绿色革命使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蜕变成为高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的产业,只有能够对农业进行高投入的国家才能实现农业的高回报。这是在考虑全球粮食问题时一个需要重视的视角。

粮食生产能力的南北差距引发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粮食。现今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美国,第3位是荷兰,第4位是德国,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是中国。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农产品的纯进口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一方面取决于耕地、水土、气候等自然禀赋,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农业的生产性。

对于农业生产性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进口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温饱,但同时廉价农产品也冲击、甚至摧毁了这些国家的农业。目前全球有将近8亿人口面临饥饿问题,都发生在自身农业生产性低,还遭受发达国家粮食倾销的国家,非洲很多国家就是深受其苦的典型。

谁来养活中国?

1995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提出谁来养活14亿中国人口的尖锐问题,指出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将对世界的粮食供应造成威胁。

这个报告在当时引发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粮食并没有出现大问题。今天中国的口粮,也就是大米和小麦几乎完全自给。

那么是谁养活了中国呢?从数据上看,从1961年至今的60余年,中国的谷物耕地面积只增长了12%,开垦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并不大。其间,中国的人口增长了118%。得益于绿色革命的贡献,中国粮食的产量增长了491%,粮食增产大幅度高于人口增长的倍率。

在此期间,相对全球谷物单产增长的207%,中国的谷物单产增加了430%,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幅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中国是绿色革命的优等生。1960年是中国人均每日摄入热量最少的年份,今天这个数字是当年的2.3倍。国产口粮养活了中国,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全球最大的饲料粮食进口国

光吃饱还不行,还要吃好,中国人讲吃好就是要吃肉。现在中国人均每年消费62公斤的肉类,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公斤,甚至高于日本的54公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肉类产量增长了近8倍。从吃肉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可以说已经吃得很好了。

但是支撑中国肉类生产的饲料很大程度依赖进口。刚才讲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特别是对于大豆、玉米、高粱、大麦这些饲料粮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例如,今天中国的大豆进口占全球的近80%,中国大豆进口中60%来自巴西,32%来自美国。又如,中国的玉米进口占全球的近22%,中国玉米进口中72%来自美国,26%来自正在打仗的乌克兰。

农产品贸易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价格的波动,特别是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各种纷争给粮食贸易带来的冲击非常大,粮食价格波动最大受害者是发展中国家。可以看到,俄乌冲突期间有很多非洲领袖组团去访问乌克兰和俄罗斯,希望两国通过调停早日解决冲突,能够重新安定地给非洲提供粮食。

谁是中国农业生产性最好的地区?

中国未来应该如何将自身粮食问题解决得更好?中国有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云河都市研究院对这些城市的农业生产性,也就是单位耕地面积的一次产业GDP,做了一次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农业生产性最好的30个城市是三明、龙岩、福州、宁德、舟山、汕头、南平、漳州、乐山、丽水、茂名、莆田、潮州、长沙、株洲、三亚、台州、肇庆、海口、巴中、儋州、萍乡、杭州、绍兴、宁波、黄山、揭阳、泉州、广州、佛山,统统都在南方。其中,福州、长沙、海口、杭州、广州等很多本身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城市。

绿色革命造成农业生产力的南北差距,越能够在资金和技术上进行投入的地方农业越好。农业生产性排名反映出这个现象在中国也非常明显。当然,影响农业生产性的因素还有气候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作物品种等。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对北方而言,南方这些城市能够对农业进行较大的投入。

那么反过来看,就是说北方农业还有巨大的增收增产空间。如果用我称之为“新绿色革命”的概念,不过度依赖农药化肥,而是用更智慧、更聪明的方法,用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方法来经营农业的话,北方农业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作为。

中国虽然解决了口粮自给问题,但还需要大幅度提高饲料粮食产量来减缓对全球粮食贸易的压力和依赖。因此,要通过加大投入将农业升级为高产量、高品质和高收益的高科技产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新绿色革命,保证国人不光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重视开发进口

25年前,我曾经参与策划过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合作项目,当时称之为“欧亚大陆桥构想”。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很多资源得到了释放,当时我们倡议中日合作,修筑贯穿欧亚大陆的铁路和油气管道,把中亚的能源与粮食运到上海、连云港,再分享给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这个倡议得到两国政府的响应。1999年4月1日我在日本经济新闻上以《推进现代版丝绸之路构想》为题撰文将这个项目公布于世,引爆了国际上的关注热度。

虽然当时中国还是粮食和能源的纯出口国,但我们预见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和能源进口国。很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日本后来下了船。但中国在这个项目的基础上发展出“西气东送”,把油气管道先从国内修起,再不断向中亚延伸。今天的“一带一路”更是把贯穿欧亚大陆的铁路和油气管道变为现实。

当年倡议中有一个关键概念叫“开发进口”。我们认为无论是粮食贸易,还是能源贸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它的波动性降到最小。开发进口就是进口国和出口国一起投资,长期合作共赢降低波动性的概念。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一带一路”的很多项目是以开发进口思维来运作的。今天在座的有40多个国家的朋友,有些来自粮食进口国,有些来自出口国,希望大家能够运用开发进口概念一起合作,把世界粮食供应这个问题真正解决好。

 文丨周牧之 东京经济大学教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聚焦
  • 百度好奇嘉年华 9月18日邀您赢取千元大礼
  • 沿河县:黑水镇扎实开展高考和端午节期间道
  • 贵州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今年计划新增
  • 赞!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将建中国最大数据流通
  • 贵州省强化民企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促进民营经

LOGO下载|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 本站仅为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网友投递或发布,本站对内容真实性不负任何保证,请网友自行查别。 版权所有  备案号:黔ICP备16010202号-1  Powered by Discuz!X3.2 Licensed

   
返回顶部